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不久前發布公示,擬增加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等17個新職業及42個新工種。值得關注的是,旅游行業此次增設5個特色工種,包括景區營銷推廣師、安全管理師、生態環境保護師、智慧景區管理師,以及旅拍定制師。這一職業分類的擴容,既折射出文旅產業升級的新趨勢,也為行業發展注入強勁活力。
新職業、新工種出現的背后
近年來,文旅融合持續深化,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既重塑了產業格局,也催生了就業結構的深刻變革。自2019年以來,人社部已向社會發布6批93個新職業。數據顯示,民宿管家、網絡主播、商業攝影師等一批新職業吸引了諸多勞動者加入,特別是受到年輕人的青睞。
“新職業、新工種的出現,其背后離不開技術驅動和業態創新。”山東旅游職業學院黨委書記閆向軍表示,新技術應用催生新崗位。在技術驅動下,不斷衍生出更多新的業態。伴隨旅游消費業態的不斷豐富和經營模式的創新迭變,進一步推動職業分類精細化。
對此,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宋昌耀同樣談到,增設旅游相關新工種,不僅是職業分類的擴充,更是我國旅游產業需求端個性化、供給端智慧化、分工專業化以及可持續化轉型的縮影。旅游新玩法、新業態不斷增長,景區營銷推廣、旅拍等工種都是對此趨勢的響應。同樣,景區智慧管理以及景區安全、生態保護等工種的出現反映出旅游行業分工日益深化。
機遇與挑戰并存
“這些新工種的出現都將強化旅游業民生產業、幸福產業的行業定位。”宋昌耀認為,專業化的營銷推廣有助于連接真實的旅游供需,安全管理和智慧管理則可以有效保證旅游行業穩定運營,這些對于提高旅游行業效率水平都將大有裨益。而無論是旅拍增加新體驗,還是智慧旅游提高便利性,也都將大大提升游客滿意度。
然而,機遇總與挑戰并存。以旅游規劃為例,過去需耗時數日的行程安排,如今通過AI助手可瞬間完成。近期,多家在線旅游平臺紛紛推出AI助手,幫助游客制定出行規劃,提升出游體驗。
“旅游行業雖是一項服務行業,但鑒于行業鏈條上相當多的職業和崗位是以信息傳播交互作為主要工作內容,我們需要深度思考的是,在產業加速向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的今天,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展,需不斷調整或是改變,甚至顛覆對某些崗位或是職業技能的認知和運用。”閆向軍坦言,“新崗位、新職業的出現與發展只是一個開始,在當下人工智能突飛猛進的時代,未來會有更多的改變和挑戰。”
教育革新與自我迭代
據2024年底58同城發布的《2024新職業新生活新服務報告》顯示,隨著新職業需求的持續增長,高學歷人才正加速流入新興領域,特別是在技術驅動和服務創新類崗位上,高學歷從業者展現出顯著優勢。2024年,58到家參加培訓的學員中,本科及以上高校畢業生人數是2023年同期的4.2倍。如何持續開發好新職業、新工種帶來的就業增長點,人才隊伍培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面對產業變革,教育體系同樣面臨轉型。宋昌耀表示,應對當下旅游發展趨勢,一是要及時跟蹤行業變化,更新旅游專業教學大綱和課程內容,培養旅游行業、新工種,二是要強化情景式教學,針對實踐性強的新領域、新職業,通過場景模擬、案例分析等方式,加強旅游專業學生的實踐認知和職業認知。
在閆向軍看來,單純從教育層面,不能把AI僅僅看成一種工具,更要認真考慮它對職業和技能的深遠影響。“以山東旅游職業學院為例,為了更好適應未來職場的人機協作模式,近幾年,學校一直在進行大規模的數字化轉型,在課程教學中,我們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合理使用技術并與之共生的能力,增強他們對于未來職業和應具備技能的認識,不斷進行自我技能和認知的迭代。同時,時刻提醒學生多進行自主思考,警惕技術盲從,避免喪失主體性。”
政策護航規范發展
當前,新職業新工種呈現工作內容多樣、勞動關系靈活化、工作方式彈性化、流動性大、組織性弱等特點,如何保障這些新就業群體的合法權益,備受各界關注。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既需要通過新就業形態創造更多適配性就業崗位,也要相應提升新就業形態的就業質量,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
閆向軍認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加持下,未來旅游行業中的新職業、新工種將呈現碎片化、個體化發展態勢。因此,對于人力資源部門而言,要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保護,確保這些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在大環境下更好發揮崗位作用。
宋昌耀則建議,要做好新工種技能人才等級認定,鼓勵各地將旅游新工種人才納入人才目錄,做好政策咨詢、職業培訓、專項服務等保障。同時,加強合同規范,提高合同意識,“尤其是景區營銷、旅拍等用工關系不清晰、靈活就業占比高的職業。”
新工種的涌現,既是旅游產業升級的“晴雨表”,也是觀察中國文旅產業發展的棱鏡。從教育革新到政策護航,從個人奮斗到權益保障,多方合力方能將“職業上新”轉化為“發展上新”。(中國經濟網記者 魏金金)
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擬新增17個新職業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