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夏初,山花爛漫。在四川省仁壽縣,每年3月到5月,各種花卉陸續綻放,從城區的公園,到鄉村的田野,百花競放,生機盎然。
油菜花在青崗鄉田野潑灑鎏金波浪,蜂蝶穿梭織就黃金腰帶;桃花于文宮鎮山坳暈染胭脂云霞,游人駐足釀就粉黛經濟;梨花從曹家鎮古樹抖落香雪詩行,自駕穿山捎帶鮮梨觸網;玫瑰在藕塘鎮阡陌點燃烈焰方陣,訂單農業種出甜蜜經濟;桐花往禾加鎮深處潑墨紫霧云濤,“生態銀行”開出振興愿景。
因地制宜,以花為“媒”,近年來,仁壽縣充分發揮獨特的生態優勢,在實現“風景”變“錢景”、“顏值”變“產值”過程中,創新打造農文旅消費新場景,持續激活“花樣經濟”。
圖為游客正在仁壽縣禾加鎮五龍山賞桐花。潘帥攝影
繁花引客 繪就農旅新畫卷
5月的柔風喚醒禾加鎮化石村五龍山漫山遍野的桐花,白瓣黃蕊的花朵簇擁綻放,遠望似青山披銀紗,近看好像無數的小喇叭,徒步其間,沿途盡是生動景致。
據悉,五龍山位于仁壽東南部,森林覆蓋率達75%以上,孕育出桐花、禾雀等珍稀植物30余種,富含負氧離子,擁有“林豐”、“石磐”、“繽紛”、“鄉韻”、“秘境”、“勝跡”、“溶洞”等天然旅游資源,還有桐花沐林、鄧家坳傳統民居、青獅巖、桐花谷等40余處景點,不僅是花海仙境,還是地質奇觀的寶地。
“五一”假期,五龍山迎來了大批周邊城市的游客,每天都有數千人前去觀光旅游、休閑徒步。
“我最喜歡的就是鄧家坳,每次來都會去走一走,看一看,伴隨著滿山的桐花,好像回到了童年時的老房子。”一名來自成都的游客說,自己已經是第三次來到五龍山了,不僅能感受清新自然的空氣,還能品味遙遠的“鄉愁”。如今鄧家坳的夯土墻院里,依舊能看到純手工掛面的制作過程。
從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到游客紛至沓來的網紅“打卡地”,化石村憑借桐花“出圈”,但不局限于桐花。依托著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化石村一花一草,一石一路,一樹一屋,一步一景,皆可成趣。
“以前我們村,山高坡陡,道路難行,不利于發展種養殖業,經過多方調研與商討后,決定走農旅融合的鄉村振興之路。”化石村黨委書記林繁介紹,得到縣上和鎮上的大力支持后,經過多年打造,五龍山旅游環線全線貫通,游客可以一條道游完整個五龍山景區,看桐花、賞奇石、聽神臺妙音,還能無縫銜接觀看雙堡牌坊和甘泉寺等禾加景點。
當農家樂的柴火灶飄出臘肉香,當山間傳來悠揚的樂器聲,當桐花似雪飄落在游客的肩頭,這座被自然與人文雙重滋養的山村,正以花為媒,以農為韻,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暈染出愈加絢麗的色彩。
圖為工作人員正在烘干食用玫瑰花。潘帥攝影
香花賦能 延長特色產業鏈
賞花有期,如何讓有期的“美麗資源”轉化為經久的“美麗經濟”,怎樣將花海的“顏值”轉化為經濟“產值”,還需要不斷開發、探索和創新。
仁壽縣藕塘鎮飛龍村的800畝玫瑰花基地給出了答案――香花賦能,延長特色產業鏈。
多年前,藕塘鎮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引進了四川壯藍山水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開始種植玫瑰花,進一步搭建起“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每年花期,走進玫瑰花基地,仿佛置身一片無邊無際的花海,令人心曠神怡。
“玫瑰花畝產在800斤左右,我們從3月底開始采摘,要持續1個月左右,最高峰的時候有上百人在基地里勞作。”玫瑰花基地負責人徐躍云介紹,玫瑰花種植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人工,能為當地群眾提供不少的工作崗位。
據統計,當地群眾每年僅土地租金和務工收入就超過150萬元。
除了直接銷售玫瑰花瓣,2024年,徐躍云還申請了食品生產許可證,建立起標準化的生產車間,可以大規模生產加工玫瑰花為原料的食品。
在玫瑰花基地可以看到,當村民背著一筐筐采摘好的玫瑰花回到基地時,車間工人就會立即開始下一步工作,整理、清洗、烘干……經過一個個嚴謹的工藝流程,玫瑰花茶、玫瑰花餅、玫瑰花露、玫瑰花醬等美食就“出爐”了。
“花的旺季也是生產的旺季,但花謝后,我們也會將保存好的花瓣繼續用于生產,將美味送給每一位消費者。”徐躍云認為,當把每朵玫瑰的價值挖掘到極致時,花期就不再是限制,而成為了產業興旺發展的起點。
在飛龍村,小小玫瑰花串起了一、二、三產融合的黃金鏈。
“這里的玫瑰花香味濃郁,做出來的鮮花餅甜而不膩。”四川仁壽江陵食品有限公司也在飛龍村收購玫瑰花,制作相關食品,該公司負責人認為,種植、收購、加工一體,不僅有效地保存了玫瑰花的鮮香,也能降低生產成本,吸納周邊百姓守在家門口就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圖為小朋友正在仁壽縣方家鎮曲江社區花卉基地玩耍。潘帥攝影
百花添彩 雕琢鄉野新風尚
以花為筆,仁壽縣的鄉村正勾勒出一幅生態美、人文興、生活富的新圖景。在“花樣經濟”的推動下,當地不僅實現了產業增收,更悄然重塑著鄉風文明。
每年春天,仁壽縣青崗鄉的菜花塢會迎來一年中獨有的“限定美景”,站在高河坎渡槽上向下俯瞰,只見清澈的河流蜿蜒環繞,岸邊翠竹林立,油菜花正開得茂盛,微風拂過,翻起層層金色“花浪”,步入菜花塢中心,更是仿佛行走在一幅春天的畫卷中。
一望無際的油菜花海,吸引著遠近游客紛至沓來,品花賞花,吃農家飯,住農家屋,享農家樂,感受花海的美麗芬芳。
為了讓游客有更好的體驗,青崗鄉還將道路沿途種滿鮮花,并結合當地實際,以“微改造、巧植入、重實用、精提升”為路徑,持續發力,鼓勵群眾因地制宜打造“房前小花園”,以邊角之景帶動村容村貌提升,用“繡花功夫”點綴美麗鄉村畫卷。
在仁壽縣曹家鎮水星村,鄉村道路兩側種滿薔薇,藤蔓纏繞間,青山綠水與花影相映成趣,成為了當地一道靚麗風景線,吸引游客駐足。
這種“微改造、精提升”的理念滲透在鄉村肌理中,如今,仁壽縣不少鄉野民宿、茶室都紛紛以鮮花布景,用自然的氣息來吸引客源,也回饋給鄉村熱鬧與希望。
這些變化印證著:當“花樣經濟”悄然走紅時,鄉村振興便不再是簡單的產業疊加,而是一場關于生態價值重構與文化基因煥新的深層變革。(郭僑 劉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