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白沙縣青松鄉山蘭稻種植基地。 (資料圖片)
海南白沙黎族自治縣地處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腹地,57.89%的面積被納入了國家生態紅線,可供調配的資源有限。如何更好地對接需求,充分利用盤活山水林田茶藥花等優勢生態資源?4年前,白沙黎族自治縣成立了縣生態資源資產運行平臺――“兩山平臺”。
“種植金線蓮薪資待遇不錯,工作環境也好,我們都喜歡這里。”近日,白沙福隆源農旅開發有限公司員工楊愛梅說,“公司是從福建招商引資來的。”
在白沙縣“兩山平臺”的主動對接下,該公司與牙叉鎮協商,租賃閑置的原南叉鄉辦公樓、財政樓與所屬場地,改造建設成育苗室、包裝間、化驗室等,完善了排水、綠化、路面硬化等基礎設施,在周邊橡膠林地建起了林下種植大棚,建成白沙縣金線蓮培苗種植標準化示范基地。這里的員工都是當地村民,照顧家庭和農活生產兩不誤。
“在白沙縣種植菌菇正是看中這里的光熱資源,冬季還可以節省采暖費。”白沙縣菌菇種植基地技術總監李學軍說,白沙立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結合本地資源,以“企業+科技+農戶”的模式,引進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食用菌團隊,開發食用菌新品種紅托竹蓀。目前菌菇種植規模已達到7700畝,形成了白沙縣青松鄉食藥用菌林下種植特色產業。
“我種植山蘭稻幾十年,自己只有十幾畝地可種,想要擴大種植規模就要從村民手里流轉土地,‘兩山平臺’讓我夢想成真。”擁處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會副主任吉亞才說。
白沙縣“兩山平臺”牽線搭橋,成功促成海南省百藥林中醫藥健康產業有限公司與青松鄉政府簽訂合作協議,租賃青松鄉牙擴、青松、打松、益條、擁處5個村的15個地塊,涉及350戶村民,共計869.1畝土地種植山蘭稻,不僅有效解決了農村土地撂荒問題,也提高了當地農民收入水平。
通過制度創新,白沙讓閑散的山、水、林、田、湖、草、茶等要素活起來,走上了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發展的道路,經濟效益得到持續提高。
白沙縣鄉村振興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李俊介紹,公司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的金融實現機制,開發“兩山貸”“生態貸”等金融產品,拓寬金融服務助力資源價值轉化的路徑,解決農民和企業融資難問題。
缺少抵押物是農民、小微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原因。白沙農商銀行以五里路茶葉公司庫存的有機茶為質押物,發放500萬元貸款,用于公司擴大茶產業生產規模。
零抵押、無擔保,以生態價值核算結果就能貸款,是“兩山平臺”的一大特色。截至目前,平臺已登記自然資源共計855項,通過整合優質資源,落地實施青松鄉山蘭稻生態有機種植產業等18個資源轉化項目,產生經濟效益2000萬元。 (經濟日報記者 王 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