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追求意義的動物。網上關于“夢寐以求的工作”話題討論中,不少網友表示內容有趣、時間自由、報酬合理三者缺一不可,既滿足日常生活的物質需要,又能使我們的精神富足。可社會上真的存在這樣的工作嗎?
重慶一名95后青年,在機緣巧合之下,如愿找到了心儀的工作。
蔣師傅成為“萬師傅”,最初是經親戚引薦。由于父親突發急性腦梗死,失去自理能力,他不得不放棄原本的工作,尋找時間更為靈活的職業,以照顧癱瘓在床的父親。
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蔣師傅因此開始接觸家具安裝。餐桌、椅子、衣柜、木板床......入駐4年以來,蔣師傅沉淀了數千次服務經驗,效率直線提升,各式家具組裝越來越得心應手。
對蔣師傅來說,做“萬師傅”幾近滿足了他對理想工作的幻想。以家為中心,時年27歲的蔣師傅已經跑遍了重慶的千家萬戶。每天的工作安排也井井有條:上午兩單,下午兩單,臨近飯點便回家給父親做飯,有充足時間照顧老人。
除此之外,蔣師傅上門服務幾乎是攜家帶口,妻子兒子一家三口“傾巢出動”。也正因如此,讓他工作幸福感倍增。“以前上班,再寬松和諧的氛圍也不可能讓你帶家人去。做萬師傅就不一樣,等于自己當自己的老板,只要將家具裝得又快又好,服務態度好,客戶就會滿意。”
家具商品具有非標、大件、易損等屬性,在交付過程中極易產生磕碰。如果一個人送貨上門并安裝,難度非常大。因此,家具的完美落地很多時候需要多人實現,搬運和安裝過程中最好有人能搭把手。
蔣師傅表示,妻子是他不可或缺的重要助手。兩人一起合作組裝,事半功倍,原本一小時才能裝完的家具,夫妻搭檔僅需半小時。如此一來,有限的時間內就可以接更多的工作。即便需要留出時間回家照顧和料理老人,家庭收入仍然比較可觀。
關于“帶孩子上班”,蔣師傅夫婦倆也有自己的考量。一方面是不錯過孩子的童年和成年,想給孩子充足的關愛和關注;另一方面,將孩子帶在身邊,兩人也更有工作動力,在客戶家工作時,心里牽掛著在樓下等待的孩子,反過來促使夫婦倆提高服務效率。
這樣的工作模式并非散漫,反而契合萬師傅的獨創經營理念“讓師傅自主經營”,在遵守平臺規則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師傅的合理安排。
萬師傅創始人CEO田曉正在接受九周年專訪時,提出師傅是家居服務行業的最小單元,也是影響行業生態的核心力量。只有一線服務者的工作生活得到改善,師傅群體實現職業化,行業才能真正良性發展。
在經濟領域,有一種提法叫“勞動者循環”。也就是說,經濟中開始出現社會流動性增大――效率提高――工作者積極性涌現――工作者收入上升的良性循環。而萬師傅的品牌理念恰恰促成了這一點,讓從事家居服務的師傅群體,能夠真正被尊重、被認可、被需要,讓參與到家居服務這一生態的各方都能實現共贏。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刊發或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責任編輯:郭健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