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以“商業航天開啟大眾生活的‘宇宙躍遷’”為主題的第四期國際科技傳播沙龍在國家科技傳播中心舉辦。本期沙龍聚焦商業航天這一新興領域,邀請航天科技專家、產業領軍者和傳播學者,共同探討中國商業航天如何突破傳統邊界,將尖端技術轉化為普惠大眾的生活應用,推動航天產業創新發展。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副主任孟令耘出席活動。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探測專業委員會委員焦維新系統梳理了國內外商業航天的發展情況,并詳細介紹了航天技術在民生領域的創新應用案例。他強調,應著力推動商業航天技術與多行業領域的深度融合,持續拓展應用場景,以技術創新驅動我國商業火箭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他呼吁加強航天科普教育,大力弘揚和傳承航天精神,增強公眾對航天事業的認知與熱愛,為商業航天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航空知識》主編王亞男從歷史維度剖析了商業航天的發展脈絡,指出其本質是以“成本革命”為核心的產業變革。他以SpaceX的商業模式為例,詳細闡釋了商業航天企業如何通過規模效應和技術創新降低發射成本,從而激活低軌互聯網、太空旅游等新市場。他表示,中國商業航天需在硬核技術和成本控制上突破,避免在“成本淘汰賽”中落后,并借鑒航空業從軍用轉向民用的路徑,推動我國商業航天邁入產業化規模發展新階段。
航天宏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任凌強調了差異化競爭和技術創新的重要性。他指出,傳統航天依賴高投入,而商業航天需通過精簡成本、構建自主可控的數據獲取能力來提升核心競爭力。他特別指出,雷達遙感衛星憑借其全天候、全天時的觀測優勢,在氣象災害監測、國防安全等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在商業模式方面,任凌提出商業航天需要實現“三級跳”發展:從政府服務到企業應用,最終拓展至消費級市場。他認為,商業航天的終極目標是讓遙感技術普惠化,從而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商業航天生態體系。
遨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總監劉同波深入闡釋了電推進技術對航天產業的發展的巨大意義。他指出,電推進技術的成熟應用標志著航天動力系統實現了從“化學時代”邁向“高效時代”的歷史性跨越。他對比了化學推進的局限性與電推進的優勢,并指出電推進技術在星座組網、深空探測和太空服務中的關鍵價值。劉同波表示,未來航天推進技術的發展將面臨一系列前沿問題的突破,或將重新定義深空探測的能力邊界。
國際科技傳播系列沙龍活動旨在搭建一個國際化交流平臺,邀請中外各界專家學者與實踐者交流分享,促進公眾對科技發展的理解和認識,提高公眾對科技的信任度和支持度,推進科技傳播工作中的話語體系建構,加快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讓富有中國特色的科技表達成為國際社會所熟知的科技議題,為加強國際社會的聯系與互動、推動科技文化的傳承貢獻力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