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考古博物館面向公眾開放一周年系列活動——中華文明溯源學術協作單位授牌儀式9月14日在北京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高翔出席并講話。
高翔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歷史學、考古學及相關學科繁榮發展,但仍任重道遠。要樹立正確科學的文明觀、歷史觀,在正確方法論和價值引領下,把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研究好、闡釋好。要打破學科壁壘,加強學科交叉融合,以多維視角占有更多資料,在多種材料方法印證中發現歷史真相、揭示歷史規律,站在歷史和時代的制高點審視中華民族的成長、發展歷程,飲水思源,知古鑒今。要堅持嚴謹的學風,尊重歷史、敬畏文明,把科學精神記在心中、舉過頭頂,做經得起歷史檢驗、學術界審視、后人評議的學問。

高翔表示,包括中國考古博物館在內的國內十余家中華文明溯源代表性遺址的發掘和文物收藏單位,應共同攜手構建相關考古文博資源研究展示與傳播的合作交流平臺,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問題進行持之以恒的探索。中華文明溯源學術協作單位要講好中華文明萌生、成長故事,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中國考古博物館面向公眾開放一周年系列活動期間,“百萬年人類史”專題展正式開展,展出的泥河灣遺址群和學堂梁子遺址,將為觀眾理解人類文化歷史發展的最初階段提供兩把關鍵鑰匙;考古工地視頻連線活動首次舉行,觀眾與陶寺、二里頭、殷墟發掘現場的考古工作者進行對話,近距離感受考古田野工作的內容與魅力;“考古與中華文明溯源”專題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從理論和實踐探索兩個方面分享中華文明溯源考古發展的最新成果。
中國考古博物館面向公眾開放一周年系列活動——首次考古工地視頻連線活動現場。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據悉,面向公眾開放以來,中國考古博物館先后獲得第21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特別獎”“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京津冀學校‘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等稱號。一年來,中國考古博物館通過多種方式致力于考古成果的普及傳播,“每月文物上新”至今已累計更新文物文獻120件(組);共舉辦30余場科普講座,進行3200余場專業講解,共接待觀眾40多萬人次,接待國內國際公務團體800余批。(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