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首年即大幅虧損,瑞浦蘭鈞$瑞浦蘭鈞(HK|00666)$成為2023年鋰電池上市公司虧損王。
2月29日晚間,瑞浦蘭鈞發布盈利警告稱,預計公司在2023年凈虧損18億-20億元,2022年同期凈虧損為4.5億元。
這已經是瑞浦蘭鈞連續第四年虧損,公司在上市當年的虧損已達到前一年的四倍之多,甚至遠超過去三年虧損總和。
對于虧損額大幅上升,瑞浦蘭鈞在公告中表示:2023年度,公司產品價格跟隨鋰電池原材料價格下行,而原料價格下降需要一定周期才能傳導至銷售成本;部分下游客戶回款周期延長,導致應收賬款減值準備金額增加;生產經營規模擴大導致的管理費用增加;新產品研發費用增加。
此次巨額虧損屬于意料之中,瑞浦蘭鈞在2023年公布的招股書中就已給出預估,表示公司將在2023年繼續虧損;并同時預測,公司將于2025年實現盈利并產生經營現金流入。
進入2024年,儲能行業的“冰火兩重天”態勢仍在延續,市場規模持續高增的同時,廠商競標價格持續走低,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落實到財報表現中更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在此局面下,憑靠“燒錢”一路走到上市的瑞浦蘭鈞,在業績表現上仍未出現過多積極信號。儲能市場加速分化的局勢,正在進一步凸顯。
上市首年巨虧,造血能力不足仍是短板
瑞浦蘭鈞由青山集團在2017年創立,主營動力和儲能電池,是業內早先布局“動儲結合”策略的電池廠商。
站在瑞浦蘭鈞背后的青山集團,是全球第一大鎳生產商。青山集團目前持有瑞浦蘭鈞超過60%的股份,既是瑞浦蘭鈞的供應商,又是其重要的下游客戶。
背靠“世界鎳王”,瑞浦蘭鈞業績增長迅猛,在成立短短六年的時間里,便成為儲能領域的一匹黑馬。
瑞浦蘭鈞的迅速起勢,更少不了青山集團的持續“輸血”。瑞浦蘭鈞2023年公布的招股書顯示,2020-2022年,瑞浦蘭鈞從青山集團及其關聯方收到的貸款金額分別為4.64億元、52.7億元和21.84億元,3年累計超過80億元。
但即便有這些背景光環加持,仍未讓瑞浦蘭鈞實現盈利,缺乏“造血能力”已成瑞浦蘭鈞的一大增長痛點。
瑞浦蘭鈞采用“動儲結合”策略,近年儲能電池業務已成為重要的創收來源,目前已在營收占比中超過六成。
根據公司招股書數據,從2020年至2022年,瑞浦蘭鈞動力電池產品營收占比分別為74.2%、46.5%、31.7%;而儲能電池產品營收占比分別為20.1%、40.7%、57.4%。2023年上半年,儲能電池營收占比已達65.5%。
從市場表現來看,瑞浦蘭鈞的儲能電池市場排名也高于動力電池。
根據高工產研儲能研究所(GGII)發布的2023年中國電力儲能鋰電池企業出貨量數據,瑞浦蘭鈞位列第五名,居于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和海辰儲能之后。
而在動力電池領域,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瑞浦蘭鈞在動力電池市場的裝機量排名則均位于國內第十名,難以躋身頭部之列。
“采用多業務布局的策略,也是企業抵抗風險的表現,以滿足不同應用場景的需求;但這意味著企業需要投入大量研發資源,這也是容易造成虧損的原因?!眱δ茴I跑者聯盟副秘書長李炎明說。
既然動力電池市場難拔頭籌,瑞浦蘭鈞在儲能電池領域加大發力,但仍未有財務指標向好的跡象,這也足以說明儲能行業的競爭態勢已十分嚴酷。
“拼低價”成了瑞浦蘭鈞的市場廝殺策略,也同時成為公司長期虧損的原因。
瑞浦蘭鈞并沒有掩蓋這一事實,公司曾在招股書中明確表示,業績虧損原因包括“儲能電池產品的虧本出售”。但對于2023年的巨額虧損原因,公司未提及低價策略的影響。
在業內人士看來,瑞浦蘭鈞長期都有“低價換市場”之嫌。2023年下半年,一張“市場三四季度拋貨行情”的網傳照片在業內引發熱議,照片顯示電芯市場三四季度低價拋貨,其中指出瑞浦蘭鈞將以所有廠家中最低的0.25元/Wh價格,拋售40萬片280AH庫存電芯。
李炎明告訴36碳,目前不排除一些強制配儲的項目場景,會出現低價中標的現象。這一問題正在被改善,很多招標文件中已明確規定使用年限、衰減率等要求。對于工商業、用戶側儲能場景,就對質量風險更加敏感,客戶愿意為有更久質保、更好品質的產品支付溢價,所以一昧打價格戰已經不靈了,綜合性能才是決定性因素。
真鋰研究創始人、總裁墨柯表示,根據生產節奏,電池企業的產品出貨與碳酸鋰原料之間往往有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差,在碳酸鋰價格處于上行通道時,這個時間差能夠讓企業有更高獲利空間,也存在推行低價策略的可行性。但2023年以來,碳酸鋰價格一直在跌,且跌幅較大,再按原有思維方式去做事只會讓企業陷入麻煩中。
與此同時,瑞浦蘭鈞仍然計劃擴大產能,預計2025年底達到150GWh以上。從產線折舊改造、新建產線的角度看又是一筆巨額支出。
回顧瑞浦蘭鈞前幾年的財務表現,公司已經連續多年增收不盈利。在2020年至2022年,瑞浦蘭鈞凈虧損分別為0.53億元、8.04億元和4.51億元。若加上2023年的虧損情況,瑞浦蘭鈞這四年的凈虧損金額將超過31億元。
儲能行業雖在近兩年創造了不少“造富神話”,但瑞浦蘭鈞的虧損卻未停止,且仍在擴大。
馬太效應凸顯,洗牌期加速到來
儲能市場提前步入洗牌期,已成行業共識。瑞浦蘭鈞的巨虧并非特例,孚能科技也在近日發布的業績預告中表示:公司2023年凈虧損17.7億元。
從上游來看,2023年上游電池級碳酸鋰價格的持續下滑,是加劇市場波動的主因。2023年,碳酸鋰價格從年初的高點50萬元/噸,下跌到10萬元/噸區間,全年整體跌幅超過八成。
鋰價下跌直接影響電芯價格水平,儲能市場招標價格幾乎腰斬。瑞浦蘭鈞、孚能科技這兩家公司也都提到上游原材料價格波動對毛利率的顯著影響。
盡管行業內卷加劇,但仍有頭部企業在掙到了錢,甚至更多。
根據近期陸續公布的企業財務預告,寧德時代預計2023年度歸母凈利潤為425億元至455億元,同比增長38.31%-48.07%,這是寧德時代凈利潤首次超過400億元。比亞迪預計2023年盈利290億元到310億元,增長74.46%-86.49%。
寧德時代$寧德時代(SZ300750)$和比亞迪$比亞迪(SZ002594)$都走“動儲結合”路線,無論是在哪個領域,兩家企業都穩占行業Top2的位置。
“在行業內卷的大環境下,對頭部企業其實相對更有利。大家都在拼價格、去庫存,但頭部企業因為上游材料采購量大,往往可以拿到相對低的價格。市場資源進一步向頭部企業集中,他們也就有更大的獲利空間?!蹦抡f。
他表示,當前電池市場魚龍混雜,質量事故不在少數,下游客戶更關注產品壽命、售后保障,傾向于有規模、有品牌的專業廠商,進而造成“強者恒強”的局面。
儲能市場的馬太效應已愈發明顯,給電池廠商的兩極分化態勢按下加速鍵。
李炎明向36碳表示,理論上講,儲能電池賽場如此火熱,應該培養出更多新玩家,去瓜分頭部企業的市場份額。但目前來看卻呈現相反局面,這說明后起之秀的綜合能力并沒有跟上,在市場實際驗證中還沒得到廣泛認證。
另一大現象,則是儲能行業長期存在的“冰火兩重天”局面。外界看上去一派火熱,但內行人則叫苦不迭,市場供大于求、產能利用率低等問題早已成為公開的秘密。
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不完全統計,2023年中國新增投運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21.5吉瓦/46.6吉瓦時,是2022年新增投運規模的3倍。
雖然儲能裝機規模持續高增,但市場參與主體的增速更快。市場再火熱,也難抵僧多粥少的局面,必然造成產能過剩。
CNESA的數據也指出,受供需關系影響,2023年儲能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50%左右,造成產品庫存升高,電芯產能擴張速度遠超市場需求釋放速度。
不少行業人士都指出,儲能產能過剩周期會比前幾年的光伏行業更慘烈,市場洗牌之勢已成定局。
實際上,寒意早已蔓延到所有廠商,幾家頭部大廠雖然還未出現財務危機,但也陸續開始“勒緊腰帶”,尋求降本增效之策。近期已有多家電池大廠接連傳出降本措施,比如寧德時代正在梳理產線資源以推動降本,比亞迪旗下弗迪電池也在內部通知,敦促團隊繼續降本。
幾天前,蜂巢能源還被曝出正在大規模裁員的消息,引發行業關注。
“眼下儲能市場仍處于供過于求的階段,企業還是需要想辦法度過寒冬。好消息是電芯價格的下探幅度已經不大,預計有望在今年三季度后回升。當前行業也正在向大容量電芯過度,這對技術儲備的廠商來說是有增長機會的?!崩钛酌髡f。
如果以2025年才能實現盈利的推測來看,瑞浦蘭鈞還要在“燒錢”的路上再博一年。在更加嚴酷的儲能賽場,瑞浦蘭鈞能否迎來曙光,仍充滿諸多不確定性。
文 | 呂雅寧
編輯 | 蘇建勛
推薦閱讀: